澴
澴,通嬛,古姓氏。黄帝14子,其中之一为嬛。
澴水
嬛氏封地有水,名为澴水。澴水发源于河南省罗山县与湖北省大悟县接壤的灵山。流经大悟、孝昌、孝南,在孝南的卧龙与府河汇合称府澴河。故而澴水也被称为孝感的母亲河。
澴川
澴水流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。自先秦时期,就有许多城邦建立于此。唐时起,在此置澴州。因江河交错,故又有澴川的称谓。
澴酒
澴川自古酿澴酒。据孝感县志记载,早在千余年前的唐宋时期,孝感的酿酒糟坊主要酿制澴酒。
澴水两岸的村民便利用澴水这一水源,酿制了名目繁多的澴酒。小河溪的溪泉澴酒;武家河的花溪澴酒;杨家河、白沙铺、肖家港、涂家河也有酿澴酒。而县城西湖渡口酿制的西湖澴酒,最为有名。
一是利用清澈透明、水味甘甜的澴河水;二是选用牛迹山、太子岗的优质稻谷、大麦、高粱等作为原料;三是采用平靖关、武胜关、九里关的独特药材,制成独具特色的酒曲;四是经过特意封缸长期贮存。由此酿出的澴酒,格外浓郁、甘冽、柔和,极受南来北往的客商好评。
太祖沽酒
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在登基前,曾途径孝感,并在西湖渡口处的西湖酒馆饮酒。品后极为称赞。
赵匡胤成为宋代开国皇帝后,颁发一道“特宽西湖酒禁,仍置万户酒馆”的诏书。解除民间酿酒限制,使得澴河两岸糟坊酒馆更为兴盛。
人们一直认为赵匡胤所饮为传统醪糟酒。但醪糟属于食物的一种,不属于禁酒范畴。由此可以推断,赵匡胤所饮澴酒,并非传统醪糟,而是深度发酵的高度酒。
1438年(明正统元年),罗勉任孝感知县时,扩建了西湖酒馆旁的西湖桥和明月楼。1759年(清乾隆二十四年),梁永宁任孝感知县时,在西门城门口立大石碑一座,碑上刻“宋太祖沽酒处”,上款“乾隆二十四年立”,下款“大兴十二龄童梁恂书”。孝感西湖澴酒的名气更盛,更加受人们的喜爱。
澴酒传承
澴酒的酿酒工艺自宋开始传承。晚清民国时期,孝感的酿酒业十分兴旺。四乡糟坊不计其数,县城的澴酒糟坊达26家。小东门有严同太,黄永盛两家;南门有涂日新、丁宏昌两家;北门有杨明润、郑宏昌、鲁荣泰、肖谷记、李同泰5家;西门有胡致和、高裕顺、菜益源、龙大昌、潘寿康、熊林记、李仲若、肖麯泰、王德茂、王权记、杨厚益等11家。
当时西门内外正街市面繁荣,西门码头停船也多,来此饮酒购酒的人更是络绎不绝。县城、塘口、平安渡、三汊埠、祝家湾的澴酒行销武汉三镇,花园、小河溪的澴酒行销河南、山西、陕西等地。驻孝感会馆的客商,逢年过节也捎回家,馈赠亲友。
新中国成立后,1951年,孝感成立了孝感国营酒厂。秉承千年澴酒文化,基于传统澴酒的酿酒技艺,打造了让老孝感人至今不能忘怀的‘澴川小曲’。
改革开放后,国营酒厂酿酒师余师傅来到生龙清米酒股份有限公司,以老澴酒的酿造技艺,结合现代酿酒技术,再度打造澴酒。
生龙公司自2000年以来,历经20年,从研究孝感的澴川小曲—到孝感小曲—到董公大曲,再组织技术力量开展攻关,投入巨资研发,将古澴酒的传统酿造手艺,与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,成功酿造出一款“清澈透明、醇香柔和”的全新孝感澴酒。让流淌千年古香的澴酒,以全新的面貌问世。也开创了孝感米酒行业酿造澴酒的先河。
温馨提示:过量饮酒,有害健康